English

浅论我国的人力资本积累战略

1999-09-06 来源:光明日报 李乔 我有话说

实施扩大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首先,要确立人力资本优先积累的观念。人力资本的开发水平决定了物质资本的开发水平,而人力资本的价值,伴随着开发层次的加深而不断提高。只有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优化配置才能提高生产力。过去我们在经济建设中盲目追求资金、设备的引进,忽视人才、技术因素,致使很多企业生产发展缺乏后劲,最终被别人兼并挤垮,其原因之一就是人力资本素质不高造成的。其次,扩大国家对人力资本投资份额。朱基总理于去年为高等学校师生代表作形势报告时明确表示,从1998年起,中央一级财政中教育经费支出将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国务院领导这种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决心,其意义远不止这一个百分点,应该看到这一允诺对各地方政府领导在转变教育投资观念是有积极意义的,投资战略将向重视人力资本方面转移。第三,提倡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我国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由国家单一办学的模式,多元化办学模式正在兴起。政府和民间都积极兴办教育,这种多元化办学模式必然推动共同投资体制的建立,形成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参与教育投资,共同承担教育经费,共同分享投资利益的多主体、多层次的教育投资格局。

实施增强国民整体素质的战略。人力资本也可以说是将人的知识和技能认定为资本的一种形态。简单说来,就是人的智慧、能力。基于这一点,教育观念的更新,就是把传统的重传授知识、轻培养能力的观念,转变为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智能,使学生不仅具有相应的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存在多种类型,例如有再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等。再现型善于积累知识,并能有效地再现;发现型能在多次经验的基础上,使自己的实践有所提高,有所发现;创造型则是创造能力较强,往往能在技术上有所发明,理论上有所突破。为了大力培养发现型人才和创造型人才,必须从小学起就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观念,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到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的关系,重在培养智能。这样,就可以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也为人力资本积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实施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发展战略。第一,实施职前的初中等技术教育。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来看,受过初中等技术教育的劳动力供求失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供不应求。加之中等技术教育投入的周期短,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衔接紧,提高实际劳动力生产率的成效明显、收入弹性变化大,从而使学习能够在毕业后所获得的收益可以补偿因上学所放弃的收入,这种收益较之读普通中学所得收益更高,不少家庭及学生愿意付出这些成本而接受中等技术教育。在现阶段,以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有一段较长时间优先发展初中等技术教育是确实可行的。第二,实施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因此,对在职人员进行的继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在职培训有着专业性强、层次鲜明以及显著的实践性等特点,其经济性特征要比一般学校教育更为显著,更为现实,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实施高素质人才集聚战略。首先,“集聚”是实施高素质人才战略的核心。为此,必须加强集聚优秀人才载体的建设,这主要表现为:高等学校和高科技园区的建设。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即使到21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依然是一种十分紧缺的资源,为了使相对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开发利用,必须在大力改革专业设置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大力倡导学生跨系选修攻读双学位,主副修,培养大批基础扎实、宽厚,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专业训练的复合型人才,以增强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调整人才政策,促进高素质人才集聚。要进一步调整用人政策,要从重学历、轻业绩转向业绩学历并举;要大力改革职称工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评聘分离,自主聘任制度,真正把申报权交给个人,把评审权赋予社会,把聘任权还给单位。在实行自主聘任中,应从本单位拿出一定职位,在国内外实行公开招聘,真正把国际、国内优秀人才集聚起来;要大胆突破工资政策,采用灵活的激励机制,从平均主义转向业绩、贡献和报酬挂钩。第三,改善引进环境。进一步利用高校教育资源或国外著名大学合作,培养高层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